前段時間,西安地鐵電纜門事件被鬧得沸沸揚揚不可收拾,引發了業內對中標價格底線的質疑,低價中標已是行業頑疾。低價中標后果是擾亂市場、餓死同行、累死自己、坑死業主。
不可否認,低價中標確是一種市場策略,但低價中標策略存在不代表它的正確性。市場策略千萬種,低價中標或為下下策。沒有政策規定企業不允許*中標,但用此手段的企業也不能逃避市場的聲討。任何一個公司都會綜合考慮自身和競爭對手的優劣勢,從而做出有利于拿下項目的*選擇。如果一家企業業績不多、資質不高、技術一般,要想中標,只有在價格上比競爭對手多得分才行。
“低價中標應被唾棄,在競爭激烈的今天,企業應從自身出發,明確定位,挖掘自身優勢,在提升企業品質的同時推動行業的發展。面對競爭,企業可以通過改進技術,精細管理,或做加法,拓展垂直細分領域,追求完善的服務線及效果的*,靠服務說話,完勝價格戰。做企業就是做良心,我們寧愿為價格解釋一陣子,也不要因為品質,向客戶道歉一輩子!只能通過打價格戰中標的企業,這才是行業的悲哀之處。”
他人今日所承受的,他日我必將承受。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。這是整個行業的悲劇。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,行業開始了低價中標的惡性競爭。做項目變成了賣白菜,你出一塊五,我就敢出一塊二。結果呢?“搶別人的單,斷自己的路!”以低價接單的企業只看重眼前利益,看似迫不得已的個體選擇卻在危害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。這樣的經營模式持續不了多久,而且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,企業也喪失了從產品開發、工藝創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,其發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,到頭來會發現早已走進死胡同。